近日,一场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盛会——“科技赋能·湾区共融”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交易大会,即将在珠海高新区香山会议中心盛大启幕。此次大会不仅集合了港珠澳三地顶尖高校的科研力量,更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开辟了新路径,进一步巩固了珠海在区域科技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。
大会以“产学研深度融合”为主题,吸引了包括香港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、中山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学府参与。这些高校将带来人工智能、信息技术、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众多前沿科研成果,通过“展示-对接-交易”的一体化流程,实现了技术需求与研发资源的精准对接。这些科研成果与珠海的产业链紧密结合,为科技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。
作为大会的主办地,珠海通过“珠西科学城”这一核心载体,为高校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平台支持。珠西科学城的“一核一廊两圈”科创布局,明确将高校技术转化纳入区域发展蓝图,促进了地方产业与高校科研的深度交融。
在机制创新方面,大会通过“院士问诊”和“跨境联合体揭榜”等创新模式,有效打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。院士团队提供的一对一技术攻坚指导,为企业指明了科研方向,推动了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。而“跨境联合体”机制则鼓励港澳高校牵头组建跨区域科研团队,其攻关成果可获得专项资金支持,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,还激发了港澳科研力量的参与热情。
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科技成果的展示盛会,更是一座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。大会的举办,是落实《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》的重要举措。通过三地协同、机制创新与政策赋能,珠海正逐步将高校科研力量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受邀参会的专家表示,新时期的科创发展对相关职能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他们既要成为专家,聚焦产业链图谱绘制、前沿技术研判及政策创新设计;又要做管家,提供全周期代办、要素协调等落地保障,形成“前端智脑+后端手脚”的协同机制。同时,他们既要搭建舞台,构建“物理空间+数字平台+要素市场”的载体解决实际问题;又要建设生态,推行“链主企业+隐形冠军+配套企业”的生态培育计划,用全周期培育缩短企业成长周期。
大会还强调了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精准扶持。对于种子型企业,通过精准滴灌促进其快速成长;对于发展型项目,则构建培育-诊断-赋能等多层次服务模型。这一举措无疑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实现了从单一项目招引向产业生态运营的范式变革。
随着“珠西科学城”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断优化,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成果将加速跨越实验室边界,在市场中释放创新价值。这一进程不仅为高校科研带来了新机遇,更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,加速了珠西地区的一体化进程,推动了大湾区的繁荣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