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优秀的绵羊》作者谈教育内卷:文科将何去何从?

   时间:2025-05-17 09:54 来源:ITBEAR作者:沈瑾瑜

在当今社会,不少年轻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,他们困惑于为何世界变得越来越“卷”。资源和人才似乎都在加速流向由技术尖端引领的少数行业,与此同时,全球文科领域却呈现出塌陷的趋势,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难以对口就业,大量的人都在争抢着极少数看似光鲜的岗位。

这种趋势背后,精英教育体系的问题逐渐浮现。早在2015年,威廉·德雷谢维奇就在其著作《优秀的绵羊》中预示了这种未来。他在书中指出,精英教育体系往往只培养出了一群顺从的、只知道向同一个方向前进的“优秀的绵羊”。这些学生虽然聪明、富有天分,但却常常感到焦虑、对未来一片茫然,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。

德雷谢维奇本人在常青藤盟校待了20多年后,辞去了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。他观察到,学生们正在加速涌入金融、咨询、法律、医学、科技等行业,这些领域看似稳妥,实则却让学生陷入了深刻的存在主义危机,面临严重的精神健康威胁。他认为,精英教育体系正在误导年轻人,让他们走进一个“强迫你选择学习还是成功的系统”,而置身这样的体系中,他们需要自我拯救。

在2025年《优秀的绵羊》10周年再版导言中,德雷谢维奇提到,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,反而更糟了。过多的学生扎堆挤进少数热门领域,特别是那些来自顶尖精英院校的毕业生,导致就业市场过度饱和。他强调,真正的关键在于走差异化路径,这可能意味着去选择那些冷门的、看似不明智的学科,或者不去就读那些顶尖名校,以获得真正优质的教育。

面对学历贬值和内卷现象,德雷谢维奇认为,文凭贬值(在美国被称为“文凭膨胀”)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。这不仅存在于精英教育,而是遍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。数据显示,从1991年至2022年间,美国人口增长31%,而同期颁发的学士学位数量激增84%,硕士学位授予量更是暴涨157%。他指出,这背后有多种原因,包括中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滑坡、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过多学生涌入热门领域。

德雷谢维奇还提到,在学历贬值的情况下,很多年轻人陷入了薪水和文凭不符的心理矛盾,甚至陷入“找不到人生意义”的焦虑中。他认为,根本问题不在于文凭或薪资,而在于如何定义和拓展人生的意义。精英教育体系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,正在批量生产以外部奖赏衡量自我价值的人。这会导致一场永远赢不了的竞赛,即便暂时“获胜”,也不过是新一轮角逐的开始。

对于文科的未来,德雷谢维奇持悲观态度。他指出,美国大学毕业生中人文学科主修者占比已不足3%,且仍在持续走低。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对人文学科存在“不切实际且愚蠢”的普遍认知,还因为当代学生已丧失阅读长篇复杂文本的能力。他认为,这对个体和社会都是灾难,失去了文学与哲学的滋养,我们将丧失理解自我、理解历史乃至把握当下的能力。

然而,德雷谢维奇也看到了希望。他认为,AI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会取代文科就业岗位,反而会让人类独有的核心能力——如心理学理论、人际沟通、跨文化理解以及创造力——变得更加重要。这些能力正是人文艺术学科能够培养的。他强调,发展交叉学科不仅对人文学科有益,对STEM领域也是如此。如果STEM从业者对此不加警惕,终将被人工智能淘汰。

对于文科生如何适应科技时代的变化同时保证追求自我,德雷谢维奇认为这两者并不互斥。他强调,“追求自我”的含义是去过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,去从事能发挥天赋能力的工作,投身于有价值的目标。适应科技变化是为了保持自我的必经之路。他建议学生应该主动发掘优质课程和教师资源,“选老师,而非选课程”。同时,他也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追求热门领域,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来选择专业。

德雷谢维奇最后提到,大学教育并非只是为了一份工作做准备,而是为了训练学生处理很多事的能力。优质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各项基础能力而存在的。有了这些适应性广、可迁移的能力,未来才能应对各种情况。因此,他鼓励学生不要将大学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直接对应起来,而是要将大学视为一个培养能力和兴趣的平台。

 
 
更多>同类内容
推荐图文
推荐内容
点击排行
 
智快科技微信账号
ITBear微信账号

微信扫一扫
加微信拉群
电动汽车群
科技数码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