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鹏汽车自研AI智驾芯片量产在即,智驾技术竞赛白热化

   时间:2025-04-15 09:35 来源:ITBEAR作者:冯璃月

近日,小鹏汽车自研的AI智能驾驶芯片“图灵”即将迎来量产上市的重要时刻,这一创新成果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面世,并将首次应用于小鹏的全新车型之中。

据悉,“图灵”芯片自2020年起由小鹏汽车投入研发,去年8月成功完成流片。这款芯片专为AI需求及端到端大模型设计,其AI算力接近三颗主流智能驾驶芯片的总和,约700Tops,与英伟达最新的AI芯片Thor相媲美。未来,小鹏计划不仅将此芯片应用于汽车领域,还将拓展至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。

内部人士透露,这款芯片集成了两个小鹏自研的神经网络处理大脑,并针对神经网络进行了特定架构优化,相比通用车规高算力芯片,其利用率提升了20%,最高能处理300亿参数的大模型。这一数字令人瞩目,相比之下,理想汽车的VLM(视觉-语言模型)参数量仅为22亿。然而,模型参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推理延迟的问题,小鹏汽车尚未公开具体的解决方案。

在行业“端到端”技术的推动下,车企们对智能驾驶的进化愈发依赖大模型、海量数据和云端算力,从而催生了对大算力AI芯片的巨大需求。英伟达原本凭借最新一代车载AI芯片Thor备受瞩目,该芯片专为端到端技术和AI大模型设计,原计划于2024年中量产,算力设计高达2000 Tops。然而,据业内人士透露,英伟达Thor的量产面临挑战,目前市场供应的基本为750Tops版本,且硬件和软件均存在缺陷,英伟达已不再承诺具体算力,实际上车时的算力可能与发布数字存在较大差异。

这一变故可能对比亚迪、极氪、理想、小鹏等采用Thor芯片的车企造成影响,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,因芯片产品节奏不顺而推迟新车发布,可能会错失关键的市场占领时机。因此,自研芯片成为车企争取进度的重要策略。

蔚来、小鹏、理想三家车企筹备芯片自研已超四年,如今陆续取得成果。蔚来的5nm自动驾驶芯片“神玑NX9031”已随着蔚来豪华车型ET9的交付进入量产状态;理想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也接近流片阶段,若一切顺利,理想或将进一步倾斜资源至自研芯片。小鹏的智驾芯片也将在二季度迎来量产,届时,配合全新车型亮相,其性能将得到市场的迅速验证。

小鹏汽车通过自研芯片,旨在实现更高效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体化,并重新掌握智能驾驶技术进化的主动权。近年来,华为、理想、比亚迪等企业都在争夺智能驾驶的科技标签和领先地位,而小鹏则希望通过自研芯片来巩固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。

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,小鹏汽车也在积极探索多模态大模型的融合应用。去年,小鹏推出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,相比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智驾方案,端到端模型由AI驱动,实现了信息的无损传递。然而,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表示,仅局限于车端算力会限制模型大小和数据处理能力,因此小鹏正在尝试超越车端芯片算力限制,通过云端训练超大模型基座,然后通过知识蒸馏的方式将模型能力保留到车端。

李力耘透露,小鹏内部正在开发一个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,即“世界基座模型”。该模型具备链式推理能力,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的常识推理,并将推理结果转化为行动,如输出方向盘、刹车等控制信号,实现与物理世界的交互。目前,小鹏的研发团队已经开发了多个尺寸的基座模型,并正在推进72B超大规模参数世界基座模型的研发,参数量是主流VLA模型的35倍左右。

为了研发这一基座模型,小鹏汽车已经建成了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智算集群,拥有10 EFLOPS的算力,集群运行效率常年保持在90%以上。小鹏相信,自动驾驶领域的Scaling Law(规模法则)仍然有效,即参数规模越大,模型的能力越强;同样的模型大小下,训练数据量越大,模型的能力也会越强。

小鹏汽车的目标是在今年下半年让L3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初期,并在2026年探索L4级自动驾驶。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,车企在AI软硬件投入、人才密度等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。小鹏汽车通过自研芯片和基座模型等创新举措,正努力在这场全方位的竞技中保持领先地位。

 
 
更多>同类内容
推荐图文
推荐内容
点击排行
 
智快科技微信账号
ITBear微信账号

微信扫一扫
加微信拉群
电动汽车群
科技数码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