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界,开源话题的热度似乎从未减退,尤其是随着DeepSeek的崛起,这一话题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然而,在国内,开源的讨论往往伴随着一种微妙的复杂性。
开源,这个承载着自由与开放精神的词汇,被视为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体现。源代码的开放共享,允许开发者在遵循特定许可证的前提下,自由使用、修改和分发软件。Linux,作为最著名的开源项目之一,它的成功不仅催生了无数开源软件,更为整个互联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开源并非没有疑问。人们常常困惑于开源的动机与商业化路径。即便是在DeepSeek大放异彩的今天,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答案。马越,开源中国董事长,一个在开源领域摸爬滚打了18年的老兵,或许是最有资格谈论国内开源历史的人之一。
2008年,马越带着硅谷的创业经验回国,创立了恒拓开源,旨在帮助企业摆脱大型软件的束缚。但很快,他便意识到,这种To B项目制的模式不仅投入巨大,还容易陷入外包的困境。于是,他转而收购开源中国社区,开始了另一段曲折的创业之旅。从开源社区到代码托管、再到代码工具链,开源中国经历了多次转型。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,它一度从母公司剥离,独立发展,直至2019年被百度战略控股。然而,在中美竞争与国产替代的浪潮中,开源中国再次选择独立,谋求上市。
做开源社区,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投入。在开源中国最艰难的时刻,马越背负了高达1.8亿元的个人债务。但这位1972年出生的创业者,以一种老大哥式的坦率面对困境。他幽默地表示,在中国做To B就像是“城市包围农村”,企业软件不过是管理者智慧的固化。在中国企业发展初期,要求大家在尚未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投身开源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但如今,开源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、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源道路。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代码托管平台,汇聚了超过1800万的开发者。其自主研发的DevOps工具链在金融、军工等关键领域,市场渗透率高达80%。2024年,开源中国的营收突破了2亿元大关。
近期,开源中国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的C轮融资,由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,深报一本股权投资基金及北京上河动量私募股权基金跟投。至此,开源中国已累计获得超16亿元的战略投资。
马越认为,开源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他以GitHub为例,指出GitHub在成立十余年后,直至被微软收购,并在ChatGPT爆发后推出Copilot,才真正证明了其商业化潜力。他强调,开源是强者和富人的游戏。上一代人在物质短缺的年代成长,企业需要先赚钱,才有余裕考虑开源这类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好事。
对于DeepSeek的爆火,马越保持着冷静的态度。他认为,DeepSeek虽然在国内软件生态中实现了弯道超车,但这并不足以根本性改变现状。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。他鼓励新一代开发者从第一天就开始出海,像DeepSeek一样在全球市场中竞争。
马越指出,DeepSeek最大的意义在于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影响。它让人们认识到,开源等于创新。十年前,开源往往被视为草根的行为,而现在,全社会都能理解到开源与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在采访中,马越分享了他对开源中国未来的看法。他认为,DeepSeek的成功证明了技术突破能够吸引大量用户与尊重。而中国现在应该做的,一是牵头开发中国的CUDA,二是确保所有国产GPU都能快速支持这些模型。他强调,生态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与高度共识,而当前最大的制约并非芯片,而是CUDA生态。
对于DeepSeek给上一代To B创业者带来的启示,马越认为,首先要对钱保持敬畏。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,谈理想与情怀并无实际意义。他提醒创业者,DeepSeek之所以不需要过多考虑商业化,是因为其背后的幻方已经解决了资金问题。而上一代软件创业者往往过于追求烧钱与标准化产品,这在中国市场中并不现实。
马越还分享了开源中国在商业化探索中的经验。他指出,2020年是开源中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那年,公司决定从百度独立出来,重新谋求IPO。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本土开源平台,开源中国坚持中立第三方立场。如今,开源中国已经发展出三大产品线:开源中国社区(已进化为AI教育平台)、代码托管与研发效能平台Gitee以及AI大模型平台“模力方舟”。
在谈及开源公司的成功要素时,马越强调,仅靠社区是不够的。开源公司需要找到一个闭环的商业模式。GitHub也是在推出Copilot后,才实现了营收的大幅增长。他提醒创业者,没有净利润的公司很难在国内上市,因此必须关注毛利率与人效。
对于开源项目的出路,马越认为,这取决于创业者的共识与选择。他呼吁创业者放下个人执念,共同推动开源生态的发展。他强调,一起发展总比单打独斗要强。
最后,马越评估了当前AI发展阶段。他认为,我们仍然处于大时代的开端,类似于互联网初期的拨号上网阶段。创业者只要带着干粮上船,不淹死,就一定会有所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