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,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先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消费者的AI项目“千问”正式上线,紧接着蚂蚁集团推出全新AI产品“灵光”,主打自然语言驱动的小应用生成与全模态内容创作能力。这两款产品的相继亮相,被视为阿里系加速布局个人AI应用入口的重要信号。
值得注意的是,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与CEO韩歆毅近日被拍到与马云在园区内交流的画面。照片中,马云佩戴工牌、头戴白色鸭舌帽,三人边走边谈的场景引发外界诸多猜测。尽管马云已淡出日常管理,但其每次公开露面仍会触发关于阿里战略方向的讨论。此次同步曝光的AI产品布局,更让市场对阿里系的AI战略框架产生浓厚兴趣。
从产品定位来看,“千问”与“灵光”虽同属消费级AI,但技术路径与功能侧重存在明显差异。“千问”被定位为“能办事的智能助手”,其核心战略是通过接入地图、外卖、票务、办公、学习、购物、健康等生活服务场景,构建未来AI生活入口。阿里巴巴透露,该产品正在加速整合旗下生态资源,力求在对话交互基础上拓展实用功能维度。
相比之下,“灵光”则聚焦于多模态内容生成与轻量化应用开发。其创新点在于首次在移动端实现“30秒自然语言生成可编辑小应用”,支持3D模型、音视频、动态图表、交互地图等全模态输出。首批上线的“灵光对话”“闪应用”“开眼”三大功能,覆盖从信息交互到内容创作的完整链条,特别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的可分享性与跨平台适配性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阿里系内部已将个人AI应用入口争夺提升至战略高度,但并未采用单一产品押注模式。两款产品虽同属消费端,却分别由不同团队独立研发,在技术路线与场景覆盖上形成互补。这种“双轨并行”策略既避免了内部资源消耗,又能通过差异化竞争覆盖更广泛的用户需求。市场分析认为,这种布局方式或将成为互联网巨头布局AI时代的典型范式。
随着“千问”与“灵光”的相继落地,阿里系在个人AI领域的竞争态势逐渐清晰。前者依托阿里巴巴生态体系,试图打造超级入口;后者凭借技术创新,专注内容生成与应用开发细分市场。这种双线作战的模式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,仍需观察产品迭代速度与用户接受程度。可以预见的是,AI消费端的竞争格局正因头部企业的深度参与而加速重构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