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一场源自太阳活动的地磁暴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通报,这场地磁暴的发生与4月13日太阳上一个暗条消失的现象密切相关。
具体而言,在北京时间4月16日17时至17日08时之间,地球经历了这场地磁暴的袭击。地磁暴的强度在17日凌晨02时至05时达到顶峰,全球地磁活动指数Kp达到了8级,显示出较强的地磁扰动。
据专家介绍,这次地磁暴的“罪魁祸首”是太阳暗条消失活动。这种活动与常见的日冕物质抛射有所不同,它发生在太阳的非活动区,没有伴随着明亮的耀斑。虽然暗条消失释放的物质和能量相对较小,但它有可能触发日冕物质抛射,进而引发地磁暴。此次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这场地磁暴也为观赏极光提供了绝佳的机会。在我国境内,不少摄影师捕捉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景象,这些美丽的画面为公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视觉享受。
尽管地磁暴带来了壮丽的极光,但它也可能对卫星通信、导航系统等空间天气敏感领域产生影响。因此,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密切监测着太阳活动的变化,并提供了及时的预警信息。
据预测,在接下来的三天内,由于日冕物质抛射活动的影响,17日仍有可能出现小规模的地磁暴。然而,从18日至19日,地磁活动预计将趋于平静或仅出现轻微扰动,公众和相关领域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。